序号 |
论文题目 |
作者姓名 |
作者单位 |
1 |
“1+6+n”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研究 |
林鉴军 |
重庆大学 |
2 |
“一核三极”模式提升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探索 |
陈时洪、杜钦芝 |
西南大学 |
3 |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关系的实证研究 |
裴昌根、罗凤霞 |
西南大学 |
4 |
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同感调查 |
李宝庆、冯丹 |
西南大学 |
5 |
制度导向下的互动融合:校外导师制度构建的新路径 |
陈伟、郑自飞 |
西南政法大学 |
6 |
法律硕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以专业学位分方向培养为观察视角 |
王跃、林曦 |
西南政法大学 |
7 |
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接力式”教学的问题审思与质量提升 |
杨青贵 |
西南政法大学 |
8 |
高校护理专业课程线上教学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研究 |
孔令娜 |
重庆医科大学 |
9 |
创新型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硕士胜任力实证研究 |
罗凌 |
重庆师范大学 |
10 |
“后疫情”时期大学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陈丽 |
重庆师范大学 |
11 |
基于故事型慕课的混合式“金课”设计与实践—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 |
饶巧颖 |
重庆交通大学 |
12 |
新时期 新思路 新联动—交通强国战略下“交通+艺术”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探索 |
邱巧、李丽华、全利、杜涛 |
重庆交通大学 |
13 |
虚拟仿真技术融于《建筑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
赵毅、梅迎军 |
重庆交通大学 |
14 |
守住课堂的温度:高校教育的“革新与坚守” |
董梦杭 |
重庆交通大学 |
15 |
新冠疫情前后美国大学线上教学管窥及启示 |
刘繁 |
重庆工商大学 |
16 |
能力导向五课堂互动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
饶光明 |
重庆工商大学 |
17 |
学生虚拟社区中的高校治理研究——来自新冠病毒疫情应急治理的启示 |
黄玲、余兴厚、宋瑛 |
重庆工商大学 |
18 |
基于PBL的刻意训练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
王春豪、蒋兴红 |
重庆工商大学 |
19 |
基于moodle的项目式实践教学研究——以“数字视频创意设计与实现”课程为例 |
贾巍 |
四川外国语大学 |
20 |
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
林川、李训 |
四川外国语大学 |
21 |
问题与对策:后疫情时代下的高校在线教学反思 |
刘曦 |
四川美术学院 |
22 |
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实现环节——基于课后网络群组辅导讨论为例 |
毛小扬 |
四川美术学院 |
23 |
生师互动对大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效应模型 |
李凌 |
重庆理工大学 |
24 |
疫情期间地方高校线上教学情况调查与思考 |
张红民、张正丽、崔秀梅、李慧平 |
重庆理工大学 |
25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
何培育、杨虹、李祥 |
重庆理工大学 |
26 |
传媒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 |
申载春、陈振华 |
重庆三峡学院 |
27 |
高校思政课“微故事”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
江敏 |
重庆文理学院 |
28 |
“泛旅游”背景下的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
王爱忠 |
重庆文理学院 |
29 |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五大计划”建设一流课程 |
王东强、陈本炎、丁武泉、阮吉、黄小玲 |
重庆文理学院 |
30 |
唤起正能量: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 |
王代清、周静、曾雪梅、汪伟、张丽雅 |
长江师范学院 |
31 |
入格与出格: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质变路径 |
王光明、耿富云、曾文碧 |
重庆科技学院 |
32 |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
陈静、田勤思 |
重庆科技学院 |
33 |
人工智能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黄永文 |
重庆科技学院 |
34 |
高校公共体育进行MOOC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
尹燕涛、程亮亮 |
重庆科技学院 |
35 |
大类招生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 |
李莉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
36 |
基于校局共建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宋华 |
重庆警察学院 |
37 |
公安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智能交通实验中心建设的实践研究 |
郑一心 |
重庆警察学院 |
38 |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胜任力模型初探 |
方怡妮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
39 |
“产教融合”视角下应用型本科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研究 |
陈可 |
重庆工程学院 |
40 |
基于地理学理论的国际教育流动性研究 |
夏冬梅、陈维 |
重庆工程学院 |
41 |
大智移云背景下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会计人才培养研究 |
徐雯、黄延霞 |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
42 |
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的有效路径 |
曾进 |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
43 |
应用型高校开设专业类通识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
尹丽、董昕 |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
44 |
学分银行视角下构建国家资格框架的路径研究 |
李娟 |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
45 |
重庆高校思政课慕课教学现状分析 |
朱光婷 |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
46 |
“一带一路”背景下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策略——以“国才考试”对英语专业课堂的反拨作用为 |
胡微 |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
47 |
苏轼音乐美学思想“观物”观对当今高校教师的启示 |
许晶晶 |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
48 |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数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
张玮 |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
49 |
应用型本科土建类BIM人才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研究 |
王肖巍 |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
50 |
基于“六依托-三全育人”策略的《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
熊书、孙萍、邓雪松、杨贞妮、马强 |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51 |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五育三基”模式探索 |
孙厚良、江秀娟、熊书、 马强 、罗娇 、杨贞妮 |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52 |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策略研究 |
熊书、邓雪松、马强、李国利、杨贞妮 |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53 |
基于“三阶+四化+三反”的生理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付海荣 |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54 |
定向培养直招卫生士官职业认同感与学习倦怠调查 |
邵如月 |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55 |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卓越幼儿园教师进阶培养研究 |
任捷、莫云娟 |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56 |
高校教师践行习近平“学习”思想的维度审思 |
李灵通 |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57 |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前教育专科专业“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与探究 |
张平奎 吴琼 |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58 |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双元”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研究 |
李利斌 |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
59 |
高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
吴道明、刘霞 |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
60 |
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职业院校绩点学分制研究与实践 |
卢静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
61 |
类型定位下职业教育“六合一”课程思政实践模式研究 |
杨春平 |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
62 |
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实践教学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
叶晓霞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63 |
高职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困境及路径研究 |
谢丽娜 |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
64 |
共生赋能:乡村振兴服务逻辑与实践路径 |
吴清、卢文凤、赵福奎 |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
65 |
百万扩招与乡村振兴 |
谢欣妍、杨和平、林克松 |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
66 |
高职体育对学生身心素质作用实效分析与对策研究 |
韩英 |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67 |
1+X证书制度试点的问题与对策——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探索例 |
郑雪娇 |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68 |
区域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的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利水电智能化公共实训基地为例 |
徐健 |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69 |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力提升研究 |
胡圣知 |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
70 |
“开门办思政课”导向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 |
毛隆凤 |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
71 |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
焦剑、幸亮 |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
72 |
基于初级会计职称证书的高职“三方融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
贺妍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
73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思政课教学“三融入”路径探析 |
张兵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
74 |
1+X证书制度中“X证书”标准建设的逻辑特征及路径设计 |
杜沙沙、蒲梅、唐德军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
75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初探 |
丁秋同 |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
76 |
建设类高职课程思政活页式教材开发建设研究 |
彭红、张银会、雷晓燕 |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
77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
文道群 |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
78 |
后疫情时期高职院校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助力学生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
杨成凤 |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
79 |
大数据时代高职公共英语智慧课堂教学实证研究 |
廖丹璐 |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
80 |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策略探究 |
代银 |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
81 |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以《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 |
常俊 |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
82 |
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启示与借鉴 |
成胤钟 |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
83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交流与合作的对策思考 |
程红伟 |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
84 |
论思政课教学过程的“三思而行” |
苏小柱 |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
85 |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研究 |
周俊华 |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
86 |
以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创新模式研究 |
尹舒冉 |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
87 |
双城经济圈视域下高职汽车专业群实训室整合与重构探讨 |
宁萍、廖鑫、秦飞 |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
88 |
“专本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 |
李正东 |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
89 |
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困境及展望 |
谢红雨 |
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
90 |
模块化设计在软装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
傅彦瑜 |
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
91 |
基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家庭教育策略研究 |
陈利利 |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 |
92 |
高职动漫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罗政府 |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 |
93 |
人工智能视域下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与创业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
马文玮 |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
94 |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以《产品包装设计》课程为例 |
褚丽美 |
重庆轻工职业学院 |